在2018年7月,香港街頭出現了一些英國風的路牌,引起市民熱烈討論。有些市民笑指這是「歸英第一步」。及後香港運輸署證實這些路牌是與英國倫敦交通局合作設計的。然而,香港曾被批評在回歸後沒有全面實施「去殖民化」,導致香港的中國國民身份認同感一直偏低。有些人因此更提議應該除去與殖民地有關的標記,例如街名和英殖郵筒。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這幾年在社會引起激烈的討論。其主因可歸咎於香港與其宗主國中國日漸增加的矛盾。從政治角度而言,香港人擔心中國加緊對香港的控制,會令一些在英國殖民地時期建立的核心價值如法治會消失。從文化角度而言,新香港人 (註:中國內地的新移民)的湧入和無復止的市區重建,亦令香港人擔心香港的特色會消失,淪為一個毫無特色的中國城市。

然而,身份的形成與生活及主觀的感覺是互相緊扣著。在2016年,我離開我成長的香港到倫敦進修。一個人在陌生的異鄉,難免會感到不安,擔心自己能否在短時間適應新的生活。雖然如此,我在倫敦街頭卻強烈地感受到香港的存在。倫敦有不少的建築物和物件都勾起我對於英屬香港的記憶。即使我不在香港,我對於香港的想象和地方感卻不受地理限制。根據文化學者Stuart Hall的文化身份理論,文化身份反映了共同的歷史經驗及共享的文化符號。這不但解釋了我即使人在英國亦能建立對香港的地方感,同時亦暗示了英國殖民地歷史及殖民地的符號對於建構香港人身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希望透過這個攝影項目,嘗試連結英國與香港的共享文化符號去了解香港人身份的構成。

15_postbox 14_clocktower-2 13_doubledeckbus_2 12_queenvictoriastatue 11_queenvictoriastreet 10_lookright_2 9_western market_v1 8_coins 7_lion_v2-2 6_victoria 5_stamp_v2 4_zebra 3_street sign_v2 2_cetapoh_v2 1_signal_v2